722量血壓,護心守住你全家的健康
發佈日期: 2025-05-15
作者: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/鄭浩民
你知道嗎?高血壓就像是一個「安靜的殺手」,不會讓你馬上感覺到不舒服,但卻會慢慢傷害你的心臟、腦部和腎臟。根據國健署的資料,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有高血壓,但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。根據衛福部2023年的死因統計,跟高血壓有關的病(像是心臟病、腦中風、高血壓本身)是第二名、第四名和第七名的主要死因,總共造成了44,725人死亡,也就是說,每大約4到5個死亡的人中,就有一個跟高血壓有關。
我們建議18歲開始每年一次在家裡用722原則量血壓,只要學會正確的方式,就能幫助自己保護健康。
掌握「722原則」,量出最準確的血壓
什麼是722?這是全球高血壓指引推薦的居家血壓標準監測方法,簡單好記:
7:連續量血壓7天(至少4天)
2:每天早晚各量一次
2:每次量兩遍(間隔1分鐘)
為什麼要連續量7天?因為人的血壓每天都會自然波動,可能受壓力、天氣或飲食影響而變化。透過連續記錄,我們才能看出整體趨勢,避免被單日數值誤導。
具體做法是:在起床後1小時內(排尿後、吃藥前)與睡前1小時內,各量2次並記錄。這樣持續7天(去掉第1天數值),就能計算出準確的「平均血壓」,幫助醫師診斷與調整治療。
量血壓不可忽略的細節!
你是否曾懷疑自己量出來的血壓不夠準確?其實測量姿勢和環境都會影響結果:
1.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:這類血壓計較為準確,而手腕式及手指式因姿勢變化易有誤差,建議選用有認證的儀器。
2.坐姿端正休息5分鐘:測量前請安靜坐著休息5分鐘,雙腳平放地面,不要翹腳,手臂放在桌上,壓脈帶與心臟同高。
3.保持安靜不動:測量時請勿說話,也不要轉頭、使用手機或晃動身體,以免影響數據。
4.每次測2遍,間隔1分鐘:將兩次數值取平均,記錄在紙本或APP中。
建議固定使用同一台血壓計、固定時間測量、保持固定姿勢,這樣數據才有比較價值。
為什麼「家裡量」比「診間量」更準?
在診間看診時,有些人會因緊張而血壓偏高,這就是「白袍高血壓」。也有人看診時血壓正常,但在家卻長期偏高,這稱為「隱蔽性高血壓」。
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誤判,讓醫師低估病情而延誤治療。研究證實,居家血壓比診間血壓更能準確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,特別是清晨的血壓。在冬天或清晨起床後,因交感神經活性上升,血壓容易飆高,是中風、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段。
血壓的標準是?需要多久量一次?
血壓分成兩個數字:收縮壓(血壓計上顯示的高的那個數字)和舒張壓(低的那個數字)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血壓分類標準如下:
分類 |
世界衛生組織 |
|
|
收縮壓(毫米汞柱) |
舒張壓(毫米汞柱) |
正常 |
<120 且 <80 |
|
血壓偏高 |
120-139 或 80-89 |
|
高血壓 |
≥140 或 ≥90 |
根據2022年台灣的高血壓指引,不同的血壓狀況,有不同的測量頻率建議:
◇ 低於120/80毫米汞柱:每年量一次722就可以。
◇ 120-129 / 小於80毫米汞柱:建議每半年量一次722。
◇ 130/80毫米汞柱以上:
- 第一次被診斷出來時要先量一次722。
- 如果血壓已經穩定,就每三個月量一次722。
- 如果控制得不好,就每個月量一次722。
剛開始吃藥或正在調整藥量的人:兩週後要再量一次722,看看效果如何。
曾經有中風、心臟病或腎臟病的人:建議每個月都要量一次722。
如果你平常很忙,不能每天量血壓,那也沒關係,每週至少量一次血壓,每次量兩遍,也可以幫助你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。
把量血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其實很簡單,還能早一點發現問題,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喔!
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提醒收縮壓130-139或舒張壓80-89 (毫米汞柱)一定要開始認真落實「S-ABCDE」六大原則,來有效預防慢性病和改善三高問題, 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
請用S-ABCDE來管理血壓
血壓的控制除了依賴藥物,更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。
醫師們常用「S-ABCDE」口訣,幫助大家記住日常保健重點:
- S:少鹽(每天不超過6克),避免醬油、加工食品與泡麵
- A:限制酒精攝取,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、女性1杯為宜
- B:控制體重與腰圍,避免肥胖,男性腰圍建議<90cm,女性<80cm
- C:戒菸,尼古丁會使血壓升高且傷害血管內皮
- D:均衡飲食,多攝取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
- E:規律運動,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
這些看似平常的小習慣,其實是守護你終身健康的關鍵。
722 是守護健康的開始
你不必是醫師,只要會用血壓計、了解722原則,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健康守門員。
記錄血壓不只是一組數據,更是對自己健康的關心與責任。立即開始量血壓吧!
你的每一次紀錄,都在為自己和家人累積安心與健康。
★ 想下載居家血壓記錄表或了解更多高血壓知識,請上【健康九九+網站】查詢。